当年火遍全国的“鉴宝专家”,为何都不敢出来了?
还记得十几年前电视上那些口若悬河的鉴宝专家吗?他们拿着放大镜端详物件的模样,像是能看穿千年的"火眼金睛"。
如今这些专家却像商量好似的集体"消失":您猜为什么?不是他们不想继续捞钱,而是现在的韭菜不好割了!
藏友老张至今还记得2009年在北京某酒店参加的一场鉴宝活动。他抱着家里祖传的"乾隆粉彩"瓷器,排了三小时的队,好不容易轮到专家掌眼。那专家拿起来只瞅了三秒,立马眼睛放光:"好东西,是件珍品!"
老张一听,心里乐开了花,专家接着说:"不过,得做个科学检测,确保万无一失。"
老张心想,既然专家都说是真的,花点检测费也值,于是爽快地交了2000块钱。可等检测报告一出来,刚才还满脸堆笑的专家突然板起脸:"哎呀,不好意思,这是现代仿品,我们不能收购。"
老张当场傻眼,2000块打了水漂。后来他才知道,这专家跟那家"检测公司"根本就是一伙的,专门靠"先夸真、后说假"的套路骗鉴定费。
这种"双簧戏",在当年的鉴宝圈里简直是行业标配。有些专家甚至一天能跑三四个场子,上午在郑州"捡漏",下午到西安"打假",比明星还忙。
早些年,藏友们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,觉得他们就是"活字典",说啥是啥。可后来大家渐渐发现,有些专家的"眼力"比地摊算命还玄乎:同一件东西,今天在这个专家嘴里是"国宝级文物",明天换了个专家就成"地摊货"了。
如今的藏友可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了。手机一掏,文物数据库一查,现场就能比对;直播间里随便找个实战派主播,在线鉴宝,比专家还准;实在不行,直接送专业机构做成分分析,让数据说话。
去年西安古玩城就闹了个大笑话。一位小伙拿着块"玉璧"让专家鉴定,专家刚说完"一眼假",小伙当场掏出手机,用扫描功能调出博物馆同款藏品数据,对比纹饰、沁色,一模一样。围观群众立马起哄:"专家翻车啦!"
更狠的是,现在网上还冒出一批"鉴宝复仇者联盟",专门扒专家的黑历史。有人发现,某专家十年前说某件瓷器是赝品,结果十年后,同样的东西在拍卖行拍出天价。
还有专家上午在节目里说"民间无真品",下午就在自己的画廊里卖"稀世珍宝"。网友笑称:"这些专家比古董还会'包浆',时间越长,黑料越厚。"
老藏家马未都就曾感慨过:"以前专家说真就真,说假就假,现在不行了,藏友们都不吃这套了。"
在一线混了二十多年的老李说过:"真正的眼力是拿钱砸出来的,不是靠背几本图录就能装大师的。"他见过太多"专家"连最基本的胎釉都分不清,就敢给人鉴定官窑瓷器。
那些还抱着"证书经济"不放的专家,就像地摊上做旧的假货,骗得了外行,骗不过时间。
这些年最让那些"伪专家"头疼的,就是民间真正懂行的藏家越来越多了。以前他们还能靠着信息差忽悠人,现在?随便一个古玩市场里蹲着的老玩家,可能都比某些电视上的"权威"更懂行。
说到底,鉴宝江湖的这场大戏,演了二十年,终于到了谢幕的时候。不是藏友们变精明了,而是那些专家的套路太老了。
如今,真正的行家都在民间低调寻宝,而那些靠嘴皮子混饭的"专家",要么改行卖货,要么彻底销声匿迹。毕竟,时代变了:现在的藏家,不信光环,只信眼力。